考研两年420天的数据,如何从一本到985(考研两百天够吗)

gong2022 2024-04-26 05:21:03 0℃



大家好,我是毛头松。本人专业是土木工程,毕业于一个普通一本,一战一985失败,再战该985成功。考试科目为:数一,英一,政治,结力。
今天想通过这篇文章分析下自己一战失败的原因,二战成功上岸的原因,最后结合自己这两年记录的实际数据来给一点建议和分享,希望能 助大家少走点弯路,顺利考研上岸。
一、 个人简介
二、一战为何失败?
三、二战为何成功?
四、 结合数据给出一些备考建议

阅读建议:
本文确实比较干,但自认为还是比较有逻辑的干货,没有表情包,没有废话。希望大家能够耐下心来看一看。
坚定缺方法的朋友:建议先看第四部分,有经过实践检验且有数据支撑的方法【绝对干货】
迷茫/二战/多战的朋友:建议按顺序阅读。
视频版:



一、个人简介
先介绍下自己的考研前相关学科的基础,让大家对我的情况有个更加清晰的认知。
平均绩点:3.36/5.0 ,成绩中等偏上。三年二等奖学金,一年三等奖学金
数学:高数上86 高数下86 ?线代76 ?概率论87 ? ? ? ? ? ? ? ?
结力:结力上70 结力下85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语:大英上 74 大英下 73 四级525 六级 454&496 ? ?
政治:毛概83 近代史90 思修89 ? ? ? ? ? ? ? ? ? ? ? ? ? ? ? ? ? ?
总而言之,大学四年考试难度一般,学习方法不成熟,学习态度一般,刷的卷子较少,想的多,做的少,回避难点。这几点埋下了我一战失败的伏笔。
下面我的分享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酌情吸收。
同理,其他的经验贴大家也要考虑到人本来的基础如何,他的计划或者经验对你自己是否具有可行性。这里我想要着重提醒一下。
如何有效利用本期文章或者其他经验贴?
① 比如数学140、120;英语80、70;政治80、70。这三组分数对应的复习方法差别不小的,不考虑自己的目标院校的上线分数和自己的基础,盲目140,80,80是不可取的。
②我写这篇经验贴用了数个小时的构思和浓缩,才能写出逻辑尚可的干货分享给你们,你们匆忙的浏览不一定能从中了解到其中的重点,希望你们可以做好笔记,选择文章的精华部分吸收内化。
③经验贴的方法是别人的,个人基础不同,是不一定适合你的。需要你深入实践后,改变或加入你自己的东西,成为适合你的方法,这才能 助你顺利上岸。

二、一战为何失败
我先把自己一战的分数给大家看一下。【真的鼓起了很大的勇气才放出来的,太丢人了】
一战分数及工作量
一点回忆:
当时第二天考的就很,很难受。
考完和森哥骑车回校路上,就调侃自己,作为一个工科生,自己的政治加英语的分数可能比自己的数学加专业课都高,真是奇耻大辱啊!!结果还真是如此。可想而知我当时考试的心态有多么爆炸,成绩出来时又是有多落寞。

下面我来掏心窝子分析下自己一战失败的原因。
经过很久的思考之后,我认为我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动力不足和不擅学习。
一战失败原因
动力不足
①“过去感性的情绪”不足以推动我开始认真的备考? ? ? 当时很早就有考研这个想法了,想弥补下高考的遗憾。其实很早就嚷嚷着开始了,但又没有实际计划,没有确定目标院校,没有具体的复习计划,也没有浏览经验贴,没有找师兄师姐咨询问题。
? ? ? 可能是那种遗憾的情绪,在那几年的碌碌无为的日子里逐渐消磨殆尽,并没有心气真的去做这件事情——迈上985的新台阶。
②“未来理性的目标”亦不能给我坚定前行的动力
? ? ? 我真正的备考直到当年三月份才正式开始。在此后的备考途中,因为自己对未来的规划并不是太清晰,在单方面接受网络的信息后,见闻不多的我甚至还萌生了跨专业考师范,出国等等的想法,这导致自己前期的学习效率并不高,时间也因此浪费了不少。

不擅学习
① 从来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完成整个的学习流程
在小学-高中这个阶段,都是跟着老师学,考前翻翻笔记。大学时,到大三才真正开始思考如何学习,开始探索自己的学习方法。但到第一次考研前都没有形成方法去完成一个完整的学习的流程:复习怎么做?总结怎么做?做题怎么做?都没有明确的方法。所以需要花费了不少时间去学习别人的东西,但学到最后也没能形成自己的学习流程。
比如当时备考时,断断续续看了很多数学的经验贴,也选取了几个进行实践,学了怎么做错题本,怎么做分析等等,但复习中后期才发现并不适合自己,此后就很慌张,焦虑,甚至直到考试后期还老是抱着手机看经验视频“诸如数学一考120要刷多少道题”什么的。
? ? ? 很荒诞对吗?但这就是我当时的情况,在数学方面的复习一直摸不着头脑,跟不上大部分人的复习节奏,还间歇性逃避行为,比如看一晚上电影,知乎什么的。
② 备考策略(时间规划)出现问题
? ? ? 对于英语(100)的投入精力过大,而数学,专业课两门150的课程投入精力不足。
? ? ? 总的来说,英语的备考还是有个较为明确的方法和计划,进度也还可以,所以更愿意去学。而数学和专业课,由于难度问题,进度问题,老是写着写着就不愿弄了,跑去学英语去了。这样一来二去,老愿意花时间研究相对简单清晰的英语,导致专业课和数学的复习时间一直都不太够。
? ? ? 直到考前两星期左右,才被森哥点醒“你的英语政治再差能差多少,再好又能多多少?赶紧用学英语的时间来补数学和专业课!!!”考前试了试,但大局已定,为时已晚。
? ? ? 看到这里,我想大家停下来,结合我的失败分享,仔细想想自己能否解决这些问题。
思考


三、二战为何成功?
先放下二战的分数和完成的工作量,然后我再分析下上岸的原因和仍然做的不是太好的地方。
二战分数及工作量
一点回忆:
其实第二次考完心里也不算太有底。
当时第二天考完就感觉很,很空,一种空荡荡的感觉。
考完之后走出考场,背着大大的书包,骑车到地铁站,坐地铁回家,路上下了个三国杀,地铁坐过了站。出地铁站,打算坐公交回家。期间和宇哥,彬哥6聊了聊天,我说考完没有什么感觉,感觉考得不好也不差,但又没有底气说一定考上。最后录取确实是,初试中等,复试中等。

接下来,我来讲讲二战为什么能够上岸。我认为主要是在动力和学习两方面较之第一年更好了点。
二战上岸原因
动力
① 更加强烈的情绪,驱动我再次备考
一战惨烈的失败及周围人的成功上岸(我们宿舍六人,五人备考,四人成功上岸)让我在做毕设的那段时间里,心情十分低落,日夜在游戏或者动漫中麻醉自己。
? ? ?到毕设完结后,才开始仔细分析自己为什么失败,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客观看待我舍友的成功。我的舍友在备考难度上较之于我是比较低的,他们所需要的备考的内容是要少一些的,难度也会相对低一点。
? ? ?在正视了自己的失败和舍友的成功之后,开始想自己能否坚持二战。后来想了想,感觉可以,一战是我人生里真正意义上的一次失败,是我自己做出考研的选择,但最终却失败了。我想再试一次,确认自己可以,我极其讨厌这种失败

的感觉,所以老子一定要上岸!!!
② 未来的目标相对更清晰
? ? ? 这一点其实我到现在也不太确定。感觉第二年应该是不想再次失败的想法驱动我完成了这一次考试。当然我的目标也是有的,比第一年清晰不少,目标:争取一个更高的平台,三年左右的缓冲期,多多实践,学习新技能,毕业后找一份能够经常回家的工作。

学习
① 找到了更适合自己的方法,较好的完成了学习流程
记笔记——活页本
实践刷题——整洁的草稿与步骤,抓重点刷
总结——思维导图
复习——a4表格
评估与调整——积分法【知乎“决明子”原创】
② 备考策略(时间规划)上,较之第一年更加合理,根据自己第一年的基础,做了较大的调整。
第一年,没有按照自己的能力去分配时间,也没有根据科目占比去分配时间。
? ? ?经过第一年的考试,我知道,与我而言,政治不需要做太多,1000+肖四+肖八,足矣。英语,真题里的阅读部分+作文+一点其他题型,足矣,减少了政治英语的时间占比。
? ? ?而对于数学和专业课,整体的复习时间较之上一年是极大增加了的。这两科的复习重点也比第一年明确了不少,“不管前期或者后期的任务的完成情况,真题一定是要过完两遍的。
? ? ?但是这个目标也不是100%完成的,只能说完成了80%-90%。下面我来分享下第二年仍然做的不好的地方。
二战仍然做的不好的地方
① ?在整个学习流程中,花在总结上的时间还是太多了一点,高中开始就有的毛病。
? ? ?老是想让自己的知识结构更加精简,完美。忽略了用足够的实践刷题去检验,完善,熟练自己的知识结构。
? ? ? 在数学和专业课上,这个毛病就让我没有完成最开始的预期任务——一科刷10+模拟卷。但到最后,完成将近两遍真题后【两遍真题的目标也不算完全完成了】,没啥时间去做这件事情了,就数学刷了3套。
② ?压力处理的还是不够好
? ? 我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于“进度赶不上计划”【主要是数学,由于第一年的准备过程太过惨淡,就还是一边探索一边制定的状况了】,这个东西没法避免,计划赶不上变化,只能积极调整,我调整的话,还是会有点纠结的,预期目标还是完不成,第二年这样,是不是还可能考不上?纠结这两个耗费了不少心力,最后在宇哥的 助下,坚定了真题对我更加重要的这个调整想法。
? ? ?调整的话,就要抓住重点!!!英语,数学,专业课都是如此,真题最重要!!!其他诸如模拟卷,等真题搞定再去弄。
③ 开始复习的时间比较晚
? ?其实完成毕设之后就可以开始复习了,但自己那个时候还是没有完全投入进复习的状态中。因为二战会面临一些问题,诸如住宿/在哪学习更高效等等问题。
? ? ? 但当时没有快速处理好这些问题,从6月底毕业,到7月中下旬才解决完这些问题开始复习。如果复习时间更久一点,二战考完后或许不会有那么空虚的感觉了,信心可能会更足。


四、结合数据的一些建议
最后一部分了,因为自己在两年里有记录自己每天的学习任务和时间的习惯,所以就根据自己积累的数据,分析了一下,大概想给出以下8个小建议。
    找到动力的重要性
    计划制定方法
    复盘方法——积分法 ? 来自知乎“决明子”
    总结方法——思维导图
    复习方法——a4表格
    学习效率
    压力处理
    研友


1.找到动力的重要性
我想从两个数据的对比来说明动力的重要性。
①第一年和第二年的有效学习总时长和平均的对比
19年的复习天数更多,但总时长却少于20年。更直观的是日均时长,第二年的日均时长比第一年多足足三个小时!!!
有效时长对比
②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分数对比
因分配时间和任务远小于第一年,政治,英语分数略降;
数学和结力分数大幅提升,总分提升82分。
虽然对比其他up主,提升的不算太多,但也能直观的说明找到动力后,整个人各个方面的提升。
分数对比
2. 计划制定方法
① ?确定目标分数。根据往年数据,自身基础确定一个目标分数。
?如:往年数据→总分360,英语75,政治75,数学100,专业课110
② ?确定总工作量。根据对应分数经验贴,师兄姐的分享,确定各科的工作量。
?如:师兄→数学100:全书一本+习题册基础+真题2遍以上+适量模拟卷
?③ ?确定计划。工作量+常见复习节点,大致安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
?如:若10月开始15年真题,要2遍→一个月完成第1遍,一周4套多点,至少两天完成一套
?④ ?复盘调整。日复盘,周复盘,月复盘,调整未来一天,一周,一月的复习计划。这个过程可能由于时间不足需要取舍,会产生一定的焦虑。但只要抓住重点部分,基本分数就有了。
?如:若原计划12月开始模拟卷,但在12月,真题第二遍还未完成,这时考虑自己的目标分数100,需要更加注重真题第二遍的练习。当真题第二遍完成后,再写适量的模拟题,模拟实际考试。

3. 复盘方法——积分法 来自知乎“决明子”
① 确定剩余时间
?如12.25考研,7.4距考试还有174天。
?②与目标总分作差,得到基本分
?如目标360分,360-174=186。基本分186分,还需积攒174分。
?③一日总分1.2=0.4+0.4+0.4
约等于1小时0.1分,但不一定要每天学12h,自己10h,能实打实学到10h,就给自己记1.2。计分规则仅用于表示自己在有限的时长内的学习效率。根据自己的学习效率给自己评分,每天平均分至少达到1分。
?④每晚根据当日分数,进行复盘和调整,制定明日的计划。每周,每月同理。
12.8及12.9日计划
上图中,12.8我的学习状态不错,完成了当日的任务,上午,下午,晚上都给自己评了0.4分。但是由于前些日子的状态不佳,导致那段时间平均分未到1分,需要补上0.7分。
由于12.8当天得了1.2分,在列12.9的计划时,还有0.5分需要补。
12.9学习状态还行,有部分任务没有完成,达到了1分。所以在当晚列12.10的计划时,我还得写上,“追0.5!!!”
下面我再给出我第二年所有的时间统计,通过我自己定义的一个指标,来给大家详细分析下此方法的优劣。
时间统计及分析
我先来解释下这个表格,前三列应该很明显。
第四列,是我的月均分数,同样也是当月日均有效学习时长(近似)。
第五列,380分是我第二年的目标分数,500分是四科的满分。0.76两者相除的结果,作为我分析的一个指标。【这个指标是我考完后一时兴起想出来的】
然后,用第四列的数据除以单日总分1.2,得到第五列数据。根据0.76来分析,发现在10月之前,自己的学习状态可能不足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第六列,用第五列的数据乘以500分,得到当月学习状态对应的分数。
第七列,第六列取平均,得到第二年学习状态推测出的平均分数。

结论
积分法优劣
1.这个平均分数的结果和我实际考取的362分数差距不大。
所以我认为这个积分的方法还是比较有用的。因为结合我的实操例子,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方法可以给你另外一个相对清晰的进度表并促进你每天学习状态的调整,如“今天分数只要0.7分,未来三天要平均多0.1分”
2.实际分数362分和目标分数差距18分。
但这个方法也有个不好的地方,主观性较重,可能某些天,状态呢明明不怎么样,给自己的分还不低,可能我也有那么几天,想着积分积到380分,但到最后还是差一点。
12.24日计划
总体而言还是利大于弊的,大家要是觉得有用可以尝试一下,要是觉得这样算基础分太紧张,可以给自己的基础分再加个10分左右,便于调整。原版见知乎“决明子”链接见评论区。
4. 总结方法——思维导图
通过提取关键词,手画/软件,整理出思维导图,这个过程可以 助你
①理清所学内容的逻辑
②错题分析,发现薄弱点
下面是我自己当时各科做的导图,大家可以看看,大概是这么个意思。我觉得对于我自己来说,还是挺适合我的,方便随时复习和调整。
英语阅读方法小结
结力第一章小结
数学真题错误分析
5. 复习方法——a4表格
①打印带方框的日历表
②根据自己科目的复习周期,填入每日的复习内容
注:不一定按照记忆曲线表,那个是根据记忆无序字母得出的结论,可适当增加周期,减少单日的复习量。如当晚,1,3,7,14,30
这个方法是我第一年到第二年自己慢慢摸索出来的,感觉还是有点用处的,可以提醒自己及时复习,也可以写下自己的月计划,周计划,对应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这些你们可以自己做些优化。

八月复习计划
6. 学习效率
这里我想把我第二年的数据再细分下,将每日分数≤0.7分的记为低效,将每日分数≤0.5分的记为极低效。通过这两个指标来得出几个关于学习效率的结论。
效率表
①学习效率和剩余时长的关系
现在状态不好,没关系,积极调整,到考前会不断提升的。
②学习效率与休息时间的关系
合理休息会提高学习效率,人是会疲惫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就是这个道理。
这一点我会在“7.压力处理”处给出例子,大家可以先注意下9月,10月和11月的极低效天数。

7. 压力处理
①减少干扰项(有可能是压力来源【同学的研究生生活、工作等】)
手机关机/开机就放到拿不到的地方/删除诸如知乎、b站、抖音、朋友圈等干扰项
②运动
9月中旬,和好友新哥约了一次羽毛球。在10月份,约了两次羽毛球,效率提升显著。但后期由于自己觉得时间不够充足,导致我放弃了运动减压这条途径。
但我并没有因此省下多少时间,反而浪费了更多的时间,由于进度缓慢而焦虑的时候,会解开自己给自己的限制(下载知乎,下载b站,打开朋友圈)
从“6.学习效率”的表格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效率表节选
7月,因为刚开始,还有很多其他事情要处理,所以效率最低。
8月,逐渐进入正轨。
9月,9月中旬,和朋友打了一次羽毛球,4天极低效。
10月,约我打球两次,1天极低效。
11月,因为担心时间不够,放弃了打球,2天极低效。
可能样本量比较小,也不适用于12月{可能是考试临近,更大的压力促进效率提升吧},但我觉得应该可以证明一点,适当的运动放松是可以减少学习压力,提升学习效率的。
③聊天
找一个倾诉对象,聊天频率不需要过于频繁,一周一次差不多,多了浪费时间。
备考的时候一天几乎说不出10句话,还是需要有个人说说话的,不然会十分的压抑。这种感觉在我准备复试的时候仍会出现——十分期待别人联系我,因为太孤独了。
但我并不是太喜欢找人聊天,我觉得这会耽误别人的时间,但其实这个心态并不大好,希望你有压力的时候,一定要找人聊聊,不要怕麻烦别人。
④压力不可避免,正视压力,积极调整
我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于“进度赶不上计划”。
这个东西没法避免,计划赶不上变化,只能积极调整。调整的话,就要抓住重点!!!英语,数学,专业课的重点都是都真题,其他诸如模拟卷,等真题搞定再去弄。

8. 研友
这个是在我能够完成两次考研的必不可少的因素。
第一年考研,是班上的同学,大家都有相互鼓励和 助,一起撑到了考研。
第一天十分顺畅,但是第二天数学考得太差,下午的结构力学都想弃考了。但是森哥拉住了我,经过森哥的劝导,硬着头皮考完了。这让我知道了我第二次考研应当注意的地方。
第二年考研,同班的宇哥也没考好,也打算二战。在10月份前,我两就偶尔交流下进度和数学题。到了十月份后,我发现我的进度落后我的计划不少,数学真题我第一年考,10年卷子都没写完就上考场了。而第二次考,也只是大概把卷子过了接近两遍,模拟卷只写了3套。挺焦虑的那段时间,会一个星期利用腾讯会议找宇哥问问题。宇哥会不断鼓励我,告诉我那些题目比较重要,那些知识点比较容易混淆等,这样我撑到了考研结束。虽然分数不算太高,但也够用了。
另外我还在网上遇到了一个研友,她对我的结构力学 助很大。她是我是在一个考研群里碰上的,和另外一个群友一起建了个讨论群。大概也是一周讨论一次真题。初试时我两互相 助,真题中的疑惑基本没啥了。后面这个大佬对我的复试 助也很大,提供了靠谱便宜的资料购买渠道,一起讨论复试科目的问题。
综上,研友一可以 助你走出不良情绪,二能够讨论考试问题,共同进步。所以大家有条件的话,有个人作伴还是比较好的。

和研友讨论问题的建议
①一周一次。我认为这个频率比较好,正好休息一段时间。
②提前准备好需要讨论的问题。导图/手写,避免浪费时间。
③异地:腾讯会议/qq/微信(先统一输入到一个聊天框再转发给研友)
要是在一个宿舍就好办了,约一个晚上,一起讨论下这一周遇到的问题。
我发的问题导图
她的回复
6.3开始整理分析数据
6.26开始写稿子
7.5开始做ppt
7.7开始发知乎
7.12开始制作视频
7.18开始上传b站
以上,就是我这两年来的考研的一些想法了,希望你看完这篇文章后能够有所收获,这样也不枉我花费这么久整理出来的这篇长文干货了。
最后祝你们成功上岸!!!


转载:考研两年420天的数据,如何从一本到985(考研两百天够吗)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