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985,考研去“双非”!

gong2022 2022-11-14 17:48:27 0℃



这块敲门砖从本科升级到硕士,背后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后带来的学历贬值,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逐年提高,更多的人获得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同时更多的人只能服从既定的规则,被迫卷入考研的浪潮中漂泊沉浮。

研究生考试已经是除高考之外考生规模最大的选拔性考试,这场考试变异为了一纸必须超越本科学历的文凭。在这里,个体被模糊,每个人的头顶都悬着一把“上岸”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未来的际遇仿佛就在这次考试中板上钉钉,于是,考研成了一场不容试错的战争。背负着人生或许失败的心理包袱,考生们踽踽独行,等待着剑落下的那一刻。

只是,这场比拼,注定有人失败,而且是大多数人。

千军万马过树枝

2021年,在扩招的整体趋势下,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首次突破百万。但扩招的速度显然追不上报考人数增加的速度。

2022年,457万的考研大军中,最终只有110.7万人顺利上岸。

按照近4年平均


招生增长9.4%的比例,2023年考研报录比很有可能来到5:1。这已经远远低于本科的录取率。

如果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那考研更像是千军万马过树枝。考生要提前选择好自己的树枝,然后再无回头路,以一腔孤勇与千军万马厮杀。

而近两年这根树枝愈发得岌岌可危。

首当其冲的就是水涨船高的复试线。以新闻与传播专硕来说,该专业2022年复试A类国家线为367分,较上年上涨12分。基于国家线,各院校新传专硕要求考生初试成绩400分以上成为了普遍现象,更甚者,400分也难进复试。

即便顺利进入复试,尚未来得及高兴的考生们就要直面被推免生挤压的统考名额。

从目前各高校公布的推免生占比来看,大多数“双一流”高校的推免比例实际上已经在扩大。

而有些高校专业则直接扼杀了统考生的希望。

最近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宣布,自2023年开始,该院除英语语言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研究方向以外,其他研究方向不再通过统考招生。

图 |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公告

种种因素下,金字塔尖成为少数幸运者的天地,更多的人只能放弃名校幻想,走进数量更多的“双非”院校。

向下逆流

2021年,有602名“双一流”高校的考生报名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增长率为50.1%,其中有96名浙江大学的本科生。

图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双一流”考生来源学校分布

就此,考研大潮中的一股隐秘逆流显露头角。

不久之前,一批“双非”高校公布了2022年研究生新生大数据,一个显著变化在于不少高校都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双一流”生源,其中不乏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C9高校。

这些逆流的人群或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确保自己还能有学上的务实选择,或是“专业优先”,向“双非”高校热门强势专业集结的理性选择。在这一层面,“逆向考研”似乎有着打破唯名校论的积极意义。

但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倘若用人评价不发生改变,这对于个体来说就是无意义的。

同时,“逆向考研”中还有数量庞大的调剂生,可以说他们才是这股逆流中的主流。2022年考研有众多400+分的高分落榜生,为求能读研,只能迫于无奈调剂到“双非”院校。部分高校接收名校调剂生的人数甚至超过了报考该校相关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学生人数。

从武汉科技大学公布的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数据来看,来自“双一流”高校的159人中,只有46人是第一志愿报考该校。

图 | 武汉科技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数据

对很多人来说,与顺利上岸相比,是否上岸名校就显得不是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要迅速找条跑道先跑起来。

人们用“上岸”来形容考研成功,考研就像是一场在深海中的修行,唯有上岸才能让人喘上一口气。

只是人生又哪有真正的岸呢?

10月25号,一切2023年考研报名的繁芜喧嚣就尘埃落定了。祝愿所有的考生都能抵达心之所向,在现实的裹挟中实现与自己的和解。

转载:本科985,考研去“双非”!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