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那么多,到底该怎么背?

gong2022 2022-07-09 16:03:09 0℃



考研专业课怎么背

专业课那么多,到底该怎么背?专业课十几本书,到底该怎么背?

花了好几天终于背完一本,第二天就忘了怎么办?

专业课到底该什么时候背?集中在第三轮吗?

全部背会之后,为什么依旧脑子一片空白?

上了考场看到题就傻了,背过的东西完全写不上去?

这些问题成为我在各种平台上收获最多的问题。我总是会回一句:“背?不存在的,不用背。”得到的答复也千篇一律的一脸问号,难以置信。背还是要背的,但我本人对“背”这个字眼深恶痛绝,因为它用一种表面上勤奋遮蔽了思维上的懒惰。你以为要付出的努力,其实不过是不想动脑子。背在多数人的语境中,其实是死记硬背,这是文学考研中的最大误区。文学专业跨专业的比例很高,不少人抱着“文学不考数学,背背就能考上”的心态前来,这实在是大错特错。就算背了七八遍,在上了考场面对越来越灵活的考题时,你依然无计可施。

我总喜欢把专业课学习方法归纳为“理解记忆,活学活用”。能做到这一点,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而基础知识其实就来源于背诵。所以这一篇,我想讲一下专业课背诵的方法,帮大家走出死记硬背的困境。既然说了理解记忆,那么背诵过程其实就由这两部分组成。下面详细来谈。

考研专业课怎么背

一.如何记忆:体系很关键

考研专业课怎么背

记忆主要针对的是死知识。例如,元嘉三大家;再例如,建安风骨之后是正始之音,再然后是太康诗风。这种知识几乎是不可理解的:你无法搞清楚元嘉三大家之中鲍照的命名逻辑,也无法思考年号先后顺序的因果链条。面对这些知识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了死记硬背。我也承认这些知识是需要某种强制记忆的,但是比起光秃秃地背诵,还有更好的方法存在。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格式塔考研专业课怎么背,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这一术语的产生有其深刻地哲学背景,即康德的哲学思想,他认为客观世界分为“经验”和“物自体”两部分,其中对经验的认识需要从整体去把握,而不能分割成简单地元素。因而,人类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在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之上来组织进行的。这意味着,人类天生地具有组织倾向,会对陌生事物进行排序和组织,以体察其整体与连续性。

明白了这一点后,我们大概能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背了忘忘了背的现象了。直接背书背的不过是凌乱无章的知识点,形成的也仅仅是短暂的记忆。如果想要形成长久记忆,就要遵循人类理解事物的规律,那就是组织化,也就是我在各种场合都会反复提及的列出框架,也可以说是思维导图。

首先要有自己理解事物的逻辑,随后即是整合书上内容的过程。如面对书本上乱到飞起的《左传》,一会儿战争一会儿人物,一会儿叙事一会儿又是人物,最后来两句语言特色和评价,就在一脸懵逼中结束了这一章。如果按我的方法整合,我惯用的是四分法:来源、内容、艺术、影响。在这个体系下梳理左传,就很容易了。来源《春秋》,因而是编年体;内容主要是人物和战争;艺术特征方面,作为“叙事之祖”,叙事特征毫无疑问是重点,同时语言又与《战国策》有所比较;影响则可以放在先秦叙事散文的整体维度来思考。这样一目了然。同样的,魏晋诗歌的分期也可以结合历史和诗歌发展史来分析。我经常用的是列表格的形式,在我的笔记中,我给每个时期都列出了十分详细的表格,用来加深印象。

格式塔还有几个组织原则,我选择重要的进行一些迁移的工作:

接近或邻近原则,在这一组织原则指导下,我们可以做一些对比和流变的归纳,来更好的记忆;

封闭的原则,即当有些东西有残缺的时候,主体往往存在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填补缺口。这启发我们,记忆诸如元嘉三大家这样的细小知识点,最佳的方法是填空题。我在考研的时候曾把古代文学所有的小知识点总结成了笔记,并不是因为一定会考填空这种题型,而是在补全空白的心理驱动下考研专业课怎么背,我的记忆变得异常牢固;

熟悉性原则,即主体面对复杂对象,往往倾向于把它看做有组织的简单整体。这提示我们可以用贴标签的方法,不考虑复杂情况,一提到《左传》就是词约义丰,一提到《战国策》就是辩丽横肆。虽然抹杀了文本丰富性,但对于记忆这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丰富性可以放在牢记后的拓展部分。

经过这样的记忆,基础知识部分可以完全没有问题。在逻辑自恰的情况下,把整套文学史完整复述下来没有任何问题。这便做到了考高分的第一步。

考研专业课怎么背

考研专业课怎么背

二.如何理解:作品是靠山

理解主要针对的,当然是可以理解的知识。我依然清晰地记得一位同学问我的问题:学姐你说,鲁迅小说的那些看与被看、归来归去的点该怎么背呢?我告诉她,你随便翻开几篇鲁迅的作品,看完之后再仔细想想。她看过之后就懂了:这些其实完全可以自己总结出来。

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我在辅导学生讲到现代文学的时候,要求他们比较张天翼、沙汀等人的讽刺艺术。大部分学生都对这两人十分陌生,更不用说比较讽刺艺术了,他们支支吾吾答不上来,书上的点也记不住。我当时给出的方法是回去读这两个人的作品,结果,认真读了的同学第二次就答了上来。我们在这里比较一下:

老包一个劲儿摸着下巴:几根灰白色的短胡子象坏了的牙刷一样。他还有许多话得跟戴老七他们说,可是这时候的空气紧得叫他发不出声音来。

——张天翼《包氏父子》

坐在其香居茶馆里联保主任方治国,当他看见正从东头走来,嘴里照例扰嚷不休的邢幺吵的时候,简直立刻冷了半截。

——沙汀《在其香居茶馆里》

我只是随意选取了其中的几个句子,但区别显而易见:张天翼喜欢用漫画式的夸张手法,把灰白色短胡子比作坏牙刷,生动形象,且写出了老包的沧桑感;沙汀则喜欢把方言写在小说里,从主人公的名字邢幺吵吵就可以看出来,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两人的对比从两句简单的话中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来,这就是为什么在文学考研中作品很重要:参考书上所有的条条框框都是从作品中提取出来的,这个先后关系很重要。如果你对本源十分了解,再去理解参考书上的要点时,就很容易,也可以慢慢学习书上的总结方法,在考场上遇到自己没有复习到的知识点时,也可以从作品出发自己来总结要点。

我在考场上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忘记了高适的边塞诗都有哪些要点,也因为不够感兴趣没有复习茅盾《子夜》的相关知识,还没有认真看书上关于劳伦斯《虹》的解析。在这么多盲点面前,我心态却很稳定,因为我可以背出来高适整首《燕歌行》及其他一些诗考研专业课怎么背,也看过《子夜》和《虹》的原著,我当场进行了一番要点分析考研专业课怎么背,按我上一条所说的四分法,结合我记忆中的情节重点讨论了内容和艺术特色,并对它们在整个文学史框架中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很清楚,这些在我的笔记中都很细致地梳理过,所以这三道我完全没有复习到的题根本没有影响到我的分数。这一部分,就是你为什么会比别人高20分的原因:你的卷子体现了强大的文学积累,而不仅仅是知道基础知识。

最后小小地总结一下:填空与框架可以解决答题的逻辑部分,是对抗死知识的法宝;看作品则可以更好的理解书上的要点,甚至可以提出自己的要点,并展现出自身的文学素养。这两者加在一起需要你下的功夫,可能比死记硬背三遍都要多,但是效果一定会好十倍,并且对个人思维的锻炼力度很大,重要的是心里会越来越清楚,也会越来越开心。祝大家一战成名,快乐考研!

考研专业课怎么背

转载:专业课那么多,到底该怎么背?

本站所收集的资源来源于互联网公开资料,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也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本站部分作品是由网友自主投稿和发布,本站仅为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

相关推荐